購物車
0
0 TWD
在日治時期的台灣,只有在現今圓山飯店的台灣神社,被稱為台灣神宮,因此對其定義,倒是有人會以自己的理解做判斷,認為神宮應在社格(官幣大社)之上,會有這樣的說法,突顯出邏輯的問題以及對日本近代史的生疏。 首先先從什麼叫做官幣大社的邏輯說明,日本在國家神道時期,被國家列管的神社,其經營的費用由國家支付,而台灣的官幣神社則由總督府支付。台灣神社被列為官幣大社,則費用為台灣總督府支付,這應該沒什麼爭議。 但在昭和19年,台灣神社「升格」為台灣神宮,便有人說,他已經為神宮了,已經在官幣大社之上……我想這樣的想法,代表完全不了解社格的運作方式,不在社格內的神社(扣除掉小祠),僅有「伊勢山皇大神宮」以及「伊勢神宮」兩處。 那就台灣神社成為台灣神宮,既然都是官幣大社,那哪來的升格一說呢?那就要從「神社」與「神宮」的不同來說,「神社」是指供奉神道中的神祇。「神宮」則是供奉與日本皇室關係深厚的神祇。所以就國家神道邏輯來說,從神社變成神宮,確實是升格沒錯,但在社格上,並沒有變化,仍為官幣大社。同樣的狀況發生在韓國的「朝鮮神宮」、以及中國的「關東神宮」,這兩座神宮,在社格上也是屬於官幣大社。 那1944年,是什麼契機,讓台灣神社成為台灣神宮,表面上是原本的祭神,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,又增祀了天照大神,在上述「朝鮮神宮」及「關東神宮」主祭神為天照大神及明治天皇,照這樣的邏輯,確實可行,但實際上,日本政府的打算應為,在各殖民區域中,都扶持一個神宮級的神社,以便深化「皇民化」的目的,不然天照大神在各地的神社,仍是主要的神祇。